工作时间前后做预备性工作受伤,到底咋认定?
在工伤认定范畴里,工作时间前后做预备性工作受伤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存在一定复杂性。下面从不同方面来深入剖析。

- 法律支撑层面
- 明确的法律条款: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一规定为这类情况的工伤认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例如建筑工人上班前在工地整理施工工具,因工具堆放不稳砸伤脚,就符合在工作时间前从事预备性工作受伤可认定工伤的情形。法律做出这样的规定,是考虑到预备性工作是正式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与工作存在紧密联系,保障劳动者在此过程中的权益。
- 法律目的解读: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在整个工作相关环节中的合法权益。工作时间前后的预备性工作,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工作时段,但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将在此期间的受伤认定为工伤,能让劳动者在遭受伤害后获得应有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 预备性工作界定因素
- 工作关联性判断:预备性工作必须与本职工作有直接的、合理的关联。比如快递员上班前准备派送包裹所需的扫描设备、整理快递清单等工作,这些行为都是为当天的快递派送工作做准备,属于典型的预备性工作。若在此过程中受伤,如因扫描设备故障漏电受伤,就可认定为工伤。但如果快递员上班前在公司停车场进行与快递工作无关的个人锻炼而受伤,就不属于因预备性工作受伤。
- 行业习惯考量:不同行业对于预备性工作有不同的界定标准,会参考行业习惯。例如在餐饮行业,服务员上班前摆放餐具、清洁餐桌等工作,是符合餐饮行业预备性工作的范畴。如果在此期间因摆放餐具时不小心滑倒受伤,按照行业习惯和法律规定,应认定为工伤。
- 认定流程因素
- 及时申报要求: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在发生因预备性工作受伤的情况后,都需要及时申报工伤。一般用人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 30 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若用人单位未及时申报,劳动者本人或其近亲属也可在一年内提出申请。例如,某工厂工人在工作时间前调试机器受伤,用人单位若未在规定时间申报,工人家属可自行申报,以保障权益。
- 证据收集要点:认定过程中,需要收集相关证据来证明受伤是在从事预备性工作期间发生。如现场的证人证言、工作记录、医院的诊断证明等。像酒店工作人员上班前布置会议室时受伤,一同布置的同事的证言、当天会议室布置的工作记录等都能作为有力证据。
总之,工作时间前后做预备性工作受伤的工伤认定,要依据法律规定、准确界定预备性工作并遵循法定认定流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了解这些要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