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就不算工伤?大错特错!
在现实中,不少劳动者遭遇没签合同却受伤的情况,对能否认定工伤充满困惑。实际上,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考量。

- 劳动关系判定
- 事实劳动关系存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即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就可能认定工伤。比如,小赵在一家小作坊工作,虽无合同,但每天按时上班,接受老板管理并获取劳动报酬,这种实际的劳动付出与管理关系,就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相关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 证明材料关键:劳动者要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都是有力证据。例如,小钱能拿出公司发放工资的银行流水,还有盖有公司章的工作证,这些材料可以有效证明他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 工伤认定标准
- 工伤法定情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等多种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例如,小孙在工作时因机器故障受伤,只要符合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无论签没签合同,都可认定。
- 认定流程遵循:受伤劳动者需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 1 年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包括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以及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等。
- 用人单位责任
- 承担赔偿责任:一旦认定为工伤,即使没签合同,用人单位也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赔偿项目涵盖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例如,小李经认定为工伤后,单位需支付其治疗工伤的相关费用以及养伤期间的工资。
- 法律约束保障:法律对用人单位未签合同却导致劳动者工伤的情况有严格约束,以保障劳动者权益。若用人单位拒不履行赔偿责任,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没签合同不影响工伤认定,劳动者要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用人单位也应遵守法律规定,避免此类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