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取保候审期间的违规行为是否严重
判断取保候审期间的违规行为是否严重,可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行为性质
- 是否构成新的犯罪:若在取保候审期间又实施了新的犯罪行为,这是最为严重的违规情形,如盗窃、诈骗等犯罪行为,无疑会被认定为严重违规,司法机关会对新罪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并与原罪合并审理,严厉惩处。
- 是否属于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等,虽未达到犯罪程度,但性质仍较为严重,会影响取保候审的状态,如打架斗殴、吸毒等治安违法行为,会引起司法机关对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重新评估,进而可能变更强制措施。
- 是否仅是违反取保候审的程序性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变动未及时报告,传讯时未及时到案等,相较前两种情况,此类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但多次违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被视为严重违规。
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 是否干扰证人作证或毁灭、伪造证据、串供:如果嫌疑人以威胁、恐吓等手段干扰证人作证,或者毁灭、伪造与案件有关的重要证据、与同案犯串供等,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属于严重违规,极大地影响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会导致司法机关对其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 是否影响案件的审理进度和结果:如因违规行为导致案件关键证据缺失、证人无法正常作证,使案件审理出现困难或延误,或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产生重大变化,那么该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就较高。
主观恶性和再犯可能性
- 故意与过失:若是故意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大,会被认为违规情节严重;若因疏忽大意或客观原因导致的过失违规,如因紧急情况未及时报告住址变动,但事后及时说明并积极配合的,严重程度相对较低。
- 再犯可能性:通过违规行为及嫌疑人的一贯表现等综合判断其再犯可能性,若嫌疑人多次违规,或在取保候审期间有其他不良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再犯风险,司法机关会认定违规行为严重,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甚至逮捕。
造成的后果
- 社会危害后果:若违规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较大危害,如在取保候审期间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伤亡等,必然属于严重违规。
- 对司法公信力的损害:一些违规行为虽未直接造成实质性危害后果,但可能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如通过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试图逃避监管等,也会被视为严重的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