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苏州律师吕婷网站!

经济补偿的N+1中的“1”是如何计算的?

经济补偿 “N + 1” 中 “1” 的计算方式

 

在劳动法律关系里,经济补偿的 “N + 1” 规则备受关注,其中 “1” 的计算方式有着特定的法律依据和考量。下面我们从不同维度来深入剖析。
  1. “1” 的法律依据与内涵
    • 法定情形适用:“N + 1” 中的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明确规定。当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形下适用,即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这里的 “1”,也就是额外支付的一个月工资,通常被称为 “代通知金”。它是用人单位在未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为保障劳动者一定时间的生活及再就业准备,而额外支付的补偿。
    • 立法目的考量:法律设置 “代通知金” 这一规定,旨在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一方面,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灵活性,但同时通过 “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的要求,督促用人单位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和缓冲期,使劳动者有足够时间应对失业带来的经济和生活变化。例如,小张因不能胜任工作,公司决定解除劳动合同,但未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此时公司就需支付 “N + 1” 的经济补偿,其中 “1” 就是对小张因未提前收到通知而可能面临的生活困扰给予的补偿。
  2. “1” 的计算标准
    • 以劳动者上月工资为基准:“1” 的计算标准是劳动者的上一个月工资标准。这是为了更直观、简便地确定补偿金额,且能反映劳动者近期的实际收入水平。例如,小李在被解除劳动合同前一个月工资为 8000 元,那么 “1” 的补偿金额就是 8000 元。
    • 特殊情况调整:如果劳动者的上一个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如果劳动者上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 “代通知金” 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比如,某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 2000 元,小赵上月工资仅 1800 元,此时 “1” 的计算就按 2000 元执行;若某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为 15000 元,小周上月工资 18000 元,“1” 则按 15000 元计算。

经济补偿 “N + 1” 中的 “1”,即 “代通知金”,其计算有着明确的法律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明晰这一规则,在劳动纠纷发生时,依法保障自身权益。
上一篇:经济补偿是按什么工资标准计算?
下一篇:公司不签劳动合同那你就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