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苏州律师吕婷网站!

法庭审查证据时判断关联性的方式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证据关联性的判断至关重要,它关乎证据能否被法庭接纳,以及能否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起到关键作用。法庭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判断证据的关联性。

1. 与案件待证事实的直接联系

 

1.1 明确待证事实


法庭首先会明确案件的待证事实,这是判断证据关联性的基础。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待证事实可能是合同是否有效成立、一方是否存在违约行为等。证据必须围绕这些待证事实展开,才能具备关联性。比如,合同原件作为证据,直接与合同是否有效成立这一待证事实相关,因为它能直观地呈现合同的条款、双方的签字等关键信息,对证明合同的存在和内容具有直接作用。

1.2 直接证明作用


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应能对案件待证事实起到直接的证明作用。在侵权纠纷案件中,监控录像清晰记录了被告实施侵权行为的全过程,该录像就与被告是否实施侵权行为这一待证事实存在直接关联,能够直接证明侵权行为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2. 证据的证明目的与案件争议焦点的契合度

 

2.1 把握争议焦点


法庭会梳理案件的争议焦点,证据的证明目的需与这些焦点相契合。以离婚纠纷中财产分割争议为例,争议焦点可能是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和分割方式。一方提供的关于某项房产购买资金来源的银行转账记录,若能用于证明该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证明目的与争议焦点相符,就具有关联性。

2.2 合理逻辑联系


证据与争议焦点之间应存在合理的逻辑联系。在刑事案件中,若犯罪嫌疑人的手机通话记录显示在案发时间与某个特定号码频繁联系,且后续调查发现该号码机主与案件存在密切关联,那么该通话记录与犯罪嫌疑人是否参与犯罪这一争议焦点之间就存在合理逻辑联系,具有关联性。

3. 证据的相关性程度

 

3.1 紧密程度考量


法庭会考量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紧密程度。一份详细的财务报表,能够精确地反映公司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资金流动情况,与公司财务状况这一待证事实紧密相关,其关联性程度较高。而一份仅提及公司某一笔小额支出的便条,虽然也与财务状况有关,但关联性程度相对较弱。

3.2 影响证明力


证据相关性程度会影响其证明力大小。关联性强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更为显著。例如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诊断报告等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这一待证事实关联性强,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证明力较大;而患者的几句模糊的口头陈述,与待证事实关联性较弱,证明力也相对较小。
法庭在审查证据关联性时,会综合考虑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的直接联系、证明目的与争议焦点的契合度以及相关性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严谨的审查,确保只有与案件具有紧密关联的证据才能进入司法程序,为公正审判提供可靠依据。
上一篇:视听资料证据在法庭上的采信标准
下一篇:老公送小三房子要不回来的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