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苏州律师吕婷网站!

裁决书与决定书的区别

裁决书与决定书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制作主体及适用范围

 
  • 裁决书
    • 通常由仲裁机构制作,比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济仲裁委员会等,用于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等仲裁案件。像在劳动仲裁中,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劳动报酬、解除劳动合同等问题产生争议并申请仲裁后,仲裁机构经审理会作出仲裁裁决书,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判定。
    • 另外,部分行政机关在处理特定行政争议、按照准仲裁程序时也可能出具裁决书,例如土地权属争议裁决等情况。
  • 决定书
    • 适用主体更为广泛,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对很多具体事项会作出决定书,如公安机关对治安管理处罚、行政处罚机关对各类行政处罚事项等,会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书,用以明确其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内容及对相对人的要求等。
    • 司法机关在一些程序性事项或特定非讼案件中也会出具决定书,比如人民法院在对回避申请、司法拘留、罚款等事项作出决定时,会制作相应的决定书,告知当事人相关决定内容。

内容性质与目的

 
  • 裁决书
    • 重点在于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争议的实体性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判定,通过审查双方提交的证据、听取陈述申辩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等,明确哪一方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应当承担何种义务,或者判定具体的责任归属等,其核心是解决争议问题。
    • 例如在合同纠纷仲裁中,裁决书会确定合同是否有效、违约方是谁、应承担多少违约金等涉及双方实质权益的内容。
  • 决定书
    • 更多侧重于对某一事项作出一种程序性、临时性或者具有特定管理性质的决定,不一定是围绕着双方的实体争议展开。比如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决定书,主要是基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事实,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决定对其采取行政拘留这一行政强制措施,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体现。
    • 法院的回避决定书,则是针对当事人提出的审判人员等是否回避的申请,经审查后决定相关人员是否需要回避,以保障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合法性。

法律效力及救济途径

 
  • 裁决书
    • 仲裁裁决书一旦生效,具有终局性的法律效力(除法定可申请撤销或不予执行等特殊情形外),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裁决书的内容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 当事人若对仲裁裁决不服,救济途径相对有限,像劳动仲裁中,一般只有符合法定条件(如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等)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商事仲裁中,往往只有在符合法定的撤销仲裁裁决或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下,才能通过相应司法程序寻求改变裁决结果。
  • 决定书
    • 不同类型决定书的法律效力有所不同,像行政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对相对人产生拘束力,相对人需要按照决定书要求履行相应义务(如缴纳罚款等),若不履行可能面临后续的强制执行等法律后果。
    • 对于决定书不服的救济途径也因具体情况而异,比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作出的一些程序性决定书,当事人也可按照相应的上诉、复议等程序规则寻求救济。

格式规范要求

 
  • 裁决书
    • 通常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一般会包含首部(写明仲裁机构名称、裁决书编号、当事人基本情况等)、正文(详细阐述案件受理情况、双方争议焦点、仲裁庭查明的事实、适用的法律依据以及最终的裁决结果等内容)、尾部(写明仲裁费用的负担、裁决书的生效时间以及仲裁员签名、仲裁机构盖章等)。
    • 整体格式较为规范、严谨,需要清晰、全面地呈现案件仲裁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以确保双方当事人能够清楚了解裁决的依据和内容。
  • 决定书
    • 同样有一定格式要求,但相对会根据具体的决定事项有所不同。比如行政处罚决定书要写明处罚机关名称、文号、被处罚人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处罚种类及幅度、履行方式和期限、救济途径等内容;法院的决定书则根据不同用途(如回避决定书、拘留决定书等)写明相应的关键要素。
    • 格式重点在于突出决定的核心内容以及当事人需要知晓的关键信息,便于当事人据此采取后续行动或行使救济权利。
上一篇:什么是调解书、决定书、通知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