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驾车撞人事件中如何判定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时间:2024-11-13 作者:吕婷律师 来源:苏州律师
- 行为前的证据
- 言语表达: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驾车撞人之前,通过言语表达了报复社会、伤害他人的意图,这是判断主观故意的重要依据。例如,犯罪嫌疑人在社交媒体、短信或者与他人的交谈中,表示要开车去撞无辜路人来发泄情绪,这种明确的言语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其主观上的故意心态。
- 准备行为:观察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撞人行为之前是否有准备活动也很关键。比如,提前选择人员密集的场所作为撞击地点,对车辆进行特殊改装以增强撞击力度,或者事先观察目标区域人群的活动规律等。这些准备行为都暗示犯罪嫌疑人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危害行为,从而体现其主观故意。
- 行为过程中的表现
- 驾车方式:犯罪嫌疑人在驾车撞人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方式能反映其主观意图。如果车辆行驶轨迹明显是朝着人群聚集区或者特定的人冲撞,并且不顾及交通规则、警示标识以及周围人的躲避行为,持续加速、多次撞击或者采用迂回等方式追逐撞击目标,这强烈表明犯罪嫌疑人具有主观故意。例如,在正常的交通环境下,车辆突然偏离正常行驶路线,直接冲向路边的行人队伍,而且在撞击多人后没有停车的意思,继续行驶撞击其他行人。
- 面部表情和反应:虽然这方面的证据较难获取,但如果有现场监控或者目击者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在驾车撞人时的面部表情是冷静、冷漠或者带有攻击性的,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其主观故意的因素。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撞人过程中面无表情,眼神中透露出攻击性,而不是正常交通事故中可能出现的惊慌失措。
- 行为后的反应
- 是否逃逸:犯罪行为实施后的表现对于判断主观故意也有重要意义。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撞人后立即驾车逃逸,并且在逃逸过程中不顾及被撞人员的死活,逃避警方追捕,这可能表明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故意犯罪,试图逃避法律责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逃逸行为本身并不绝对等同于主观故意,还需要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
- 陈述内容: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后的陈述内容至关重要。如果他承认自己是故意驾车撞人,那么这当然是最直接的主观故意的证据。但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认故意,声称是意外或者其他原因(如车辆故障等)导致撞人,警方和司法机关就需要通过调查车辆状况、事故现场情况以及其他相关证据来验证其说法的真实性。例如,经过检查车辆没有任何故障,现场证据也显示犯罪嫌疑人在撞人前有明显的加速行为,那么即使犯罪嫌疑人否认故意,也可以通过这些证据推断其主观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