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时被忽悠,事后发现条款不利,还能反悔吗?
签合同时被忽悠,事后发现条款不利,还能反悔吗?
生活中常有人签完合同才惊觉条款不公——对方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口头承诺与书面条款严重不符。这时,能否推翻已签的合同?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法定撤销事由。
根据《民法典》第148条,若一方通过欺诈手段(如虚假宣传、刻意隐瞒)诱使对方签约,受欺诈方可请求法院撤销合同。常见的欺诈情形包括:商家故意隐瞒房产抵押状况、夸大投资收益、或篡改合同关键条款等。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权有严格时限。依据《民法典》第152条,当事人需在知道欺诈事实起一年内主张权利,且最长不超过合同签订后五年。逾期未行使,合同将永久生效。
实务中需重点收集三类证据:
1. 沟通记录:微信/录音中对方承诺与合同条款矛盾的证据
2. 原始文件:被单方面修改的合同初稿
3. 证人证言:签约时在场的第三方证明
若证据充分,可通过两种途径维权:
• 先向对方发律师函要求协商变更条款
• 协商无果时,向签约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提起撤销之诉
需警惕的是,若仅因自身未细读条款而签约(非对方欺诈),通常难以撤销。建议签约前做到三查:查主体资质、查条款细节、查附加说明。发现权益受损时,务必及时保全证据并咨询专业意见。
#苏州吕婷律师 #合同欺诈维权 #撤销合同 #民法典解读 #签约避坑
生活中常有人签完合同才惊觉条款不公——对方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口头承诺与书面条款严重不符。这时,能否推翻已签的合同?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法定撤销事由。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权有严格时限。依据《民法典》第152条,当事人需在知道欺诈事实起一年内主张权利,且最长不超过合同签订后五年。逾期未行使,合同将永久生效。
实务中需重点收集三类证据:
1. 沟通记录:微信/录音中对方承诺与合同条款矛盾的证据
2. 原始文件:被单方面修改的合同初稿
3. 证人证言:签约时在场的第三方证明
若证据充分,可通过两种途径维权:
• 先向对方发律师函要求协商变更条款
• 协商无果时,向签约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提起撤销之诉
需警惕的是,若仅因自身未细读条款而签约(非对方欺诈),通常难以撤销。建议签约前做到三查:查主体资质、查条款细节、查附加说明。发现权益受损时,务必及时保全证据并咨询专业意见。
#苏州吕婷律师 #合同欺诈维权 #撤销合同 #民法典解读 #签约避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