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苏州律师吕婷网站!

科普!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要点解析

科普!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要点解析


在刑事案件中,取保候审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大众对它却存在诸多误解。接下来,就为你详细解析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要点。

一、定义与本质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其本质并非给予犯罪嫌疑人特殊待遇,而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它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程度较轻的措施,区别于羁押,让符合条件者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但需遵守相关规定。

二、适用条件要点

  1. 刑罚条件: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其罪行相对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有较大可能适用取保候审。比如一些轻微的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盗窃金额较小,可能被判处拘役,就有可能符合该条件。
  1. 社会危险性条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也可适用。这里的社会危险性判断较为复杂,要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犯罪情节等。例如初犯、偶犯,且犯罪情节并非特别恶劣,在取保候审期间有固定住所和稳定工作,能保证随传随到,一般可认为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1. 特殊人群条件: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体现了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如孕妇涉嫌犯罪,只要社会危险性不大,一般会考虑取保候审。
  1. 羁押期限条件: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这是为了防止超期羁押,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三、申请与决定程序

  1. 申请主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比如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其家属可以向相关司法机关提出申请。
  1. 决定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都有权决定是否批准取保候审。在不同阶段,由不同机关负责审查决定。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决定,审查起诉阶段由检察院决定,审判阶段由法院决定。
  1. 审查要点:决定机关会综合考虑案件情况、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等因素。例如在审查时,会查看案件证据是否充分,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逃跑、串供等可能。

四、与案件进展的关系

  1. 侦查阶段:若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被取保候审,公安机关会继续侦查案件,收集证据。嫌疑人需配合调查,如实提供信息。若嫌疑人积极配合且无新的不利证据,案件可能顺利推进;若违反规定或发现新的重大犯罪事实,可能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收押。
  1. 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取保候审状态会影响检察院判断。若证据充分且嫌疑人遵守规定,检察院大概率提起公诉;若证据不足,可能退回补充侦查,嫌疑人仍处于取保候审状态,若补充侦查后证据仍不充分,检察院可能作出不起诉决定。
  1. 审判阶段:取保候审不代表嫌疑人无需担责。法院依据庭审和证据,结合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作出判决。若被认定有罪,良好表现可能作为从轻量刑参考;若无罪则依法释放。审判中若嫌疑人干扰司法,法院有权取消取保候审。

五、认罪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认罪并非办理取保候审的决定性因素。即便犯罪嫌疑人认罪,若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如故意杀人、抢劫等,因其社会危险性大,或属于累犯、犯罪集团主犯,基于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通常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在一些轻微刑事案件中,嫌疑人认罪认罚,积极退赃、取得被害人谅解,司法机关出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能批准取保候审。
总之,刑事案件取保候审涉及多方面要点,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一篇: 刑事案件 “认了就办取保” 靠谱吗?
下一篇:必看!符合这些条件,才可能申请取保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