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钦瑞案:刑讯逼供的法律审视与制度反思
从 2022 年 7 月 7 日暴继业、暴钦瑞等 10 人被警方带走,历经 939 天,暴钦瑞案终于在 2025 年 2 月 13 - 14 日迎来庭审。这起案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消逝的追问,更引发了全社会对司法程序、法律制度的深度反思。
一、刑讯逼供致死的法律影响
- 刑事责任的严厉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在暴钦瑞案中,若办案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被最终认定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相关责任人必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严厉刑罚。这体现了法律对刑讯逼供这种严重违法行为 “零容忍” 的态度,旨在通过重刑威慑,防止司法人员滥用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强化:刑讯逼供所获取的证据,严重违背了证据的合法性原则。在此案中,通过刑讯手段获取的暴钦瑞等人的有罪供述,依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这一规则的严格执行,不仅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确保每一个案件的判决都建立在合法、真实、有效的证据之上。
- 对司法公信力的冲击与重塑:此类案件一旦发生,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势必受到严重打击。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可能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暴钦瑞案促使司法机关深刻反思,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完善执法规范等措施,重塑司法公信力,让公众重新相信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制度合理性探讨
- 制度设立初衷与价值: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拘留、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过度限制。对于一些无固定住处,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特殊案件,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况,该制度提供了一种相对灵活的强制措施选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暴钦瑞案中暴露的问题:在暴钦瑞案中,这一制度却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存在适用条件扩大化的嫌疑。暴钦瑞等人被怀疑参与殴打民工、放高利贷等违法活动,并非法定的特殊案件类型,却被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可能导致该措施被滥用,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其次,在执行过程中,指定居所的环境和监管措施未能有效保障被监视居住人的基本权利,为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提供了空间。
- 制度完善方向: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需对该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要严格规范适用条件,明确界定 “无固定住处” 和 “有碍侦查” 的具体情形,防止随意扩大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定居所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被监视居住人的生活、医疗等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执行人员滥用职权。
